网站首页
国内报刊订阅
礼品商城
票务中心
搜索: 
[高级搜索] 热门: 时尚 理财 经济学家
  即时广播: 
  您目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信息
《三联生活周刊》:汶川地震生命大救援
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2008-06-11
5月22日,《三联生活周刊》办刊史上第一次全本打通的抗震救灾专刊在北京上市。120多页的篇幅,汇集众多记者一线采访所得,对汶川大地震做出了独具特色的全景式报道。在“生命高于一切”的主题下,充足的信息和众多感人细节构筑了这场全民总动员的生命大救援——这是值得我们永久珍藏的历史性记录。

  来稿让主编落泪

震后,《三联生活周刊》迅速反应,13日开始10位记者或取道重庆或搭乘恢复飞行后的成都首个航班奔赴抗震救灾一线。但直到周日下午,编辑部还没有收到一篇稿子。

“这一期刊物在编辑中,我一直感到心慌。一是担心前方记者能否支撑这么多有质量的内容;二是担心他们即使有了足够充分的采访,也可能因为通讯问题,难以正常发稿。”《三联生活周刊》的主编朱伟在博客里这样写道。

经过“漫长”的等待后,晚上8点多,朱伟看到了记者袁越发回的第一篇稿子,8000多字。接着一篇篇稿子陆陆续续地来了,每看一篇稿子,朱伟都忍不住流泪,“能写出这么好的文章的记者,真是周刊的财富。我真为他们感到骄傲。”

10位记者在没有任何人和机构接应、没有任何装备保障、不享有任何采访特权的情况下,完全凭借个人的高度责任感和对灾区民众的深切关爱,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兵分几路成功进入重灾区,在最短的时间内做了大量扎实、全面的采访,最终按时发回了独家报道,每个人都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答卷”。

  真实记录历史

这一期的《三联生活周刊》,以副主编李鸿谷的评论《汶川不会消失》开篇,接着记录了“孤岛”映秀、震中汶川、最痛北川、志愿者行动、彭州山区救援和什邡空中救援。在这一个个主题下,我们看到,记者吴琪、李翊、摄影记者蔡小川,步行11小时克服种种困难进入映秀,《到映秀镇去!》和《“孤城”映秀的72小时》,从生存者到救援部队军长,大量的采访重现了这个悲情城市自救和救援的全过程,而救援部队“以命换命”式的救险,令人起敬。

记者朱文轶从西线进入汶川县城,走了最远的路,在短暂的时间内做了大量的采访。《解救汶川》回答了让人揪心的汶川为何难以进入这一难题,《“我们当时是打算苦撑20天的”》记录了一个与外界隔绝的县政府指挥受灾民众有效自救的故事。记者李菁一篇《汶川,我们来了》重温了200名武警战士22小时徒步率先进入汶川救灾的艰难与温情。

记者王恺眼中的北川满目疮痍,为此他流干了眼泪。但《北川,从死亡到生命》、《一个都没有少——9个老师和71个孩子》却令人精神升华,所谓“死城”让人看到的不只是一片悲戚,更有生者的坚强与坚持。记者袁越从绵竹到北川,一路跟随志愿者救援队的脚步。《生命72小时》重点放在灾区发生了什么的解答上,志愿者积极不懈的救援行动,让我们对年轻一代重树信心。

记者李伟跟随民政部派出的山岳救援队进入彭州,《龙门山:山岳救援队的80小时》讲述的是山区专业救援行动,不乏惊心动魄的救援历险。记者蔡伟跟随一支空降兵医疗队到达什邡,《四川上空的鹰——汶川大地震中的空中救援部队》首次完整展现了野战医院完备的救援能力和空降兵前所未有的空中救援能力大检验,而《“黑鹰”救援直升机飞行员》是一篇难得的报道,让藏族飞行员的空中救援进入了我们的视线。

  一切为了抗震救灾

“没有一个团队的齐心合力,这本刊物的质量是不能保证的。编辑部是整个刊物的发动机,这发动机由各部零件组成,各零件都有各自位置,正是这些零件各自的忠于职守,才保证了周刊正常运行。”虽然《三联生活周刊》当时只有7个文字记者、3个摄影记者去了震区,但留在北京的人都惦记着前方,编辑部的策划每天都在讨论选题方向调整,部分记者负责采访后方的救援情况,一些人员负责给前方提供支持,大家一直处在紧张的工作状态中。

记者魏一平奔赴天津调查中央救灾物资储备库的运作和全国各储备库的救灾帐篷大调运状况;记者王鸿亮采访国家地震局和有关研究单位的专家,对于此次地震的成因做出初步描述;军事专家宋晓军就空降兵作战的特点和直升机的救援等热点关注,做出了权威解读;记者鲁伊提出遗体处理中的死者尊重问题,大灾与大疫非必然联系等新观念;记者尚进描述了一场全国性的通讯修复战役;记者董璐则从网络审视了信息对于有价值拯救的重要性。

“这本刊物凝聚的是周刊全体的心血。重大事件对一个编辑部的整体意识是一次提升,这次抗震救灾专刊实际提升了周刊的一个台阶。”朱伟如是说。

同其他前往一线的媒体记者一样,《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冒着生命危险,将自己交给了惊心动魄的大救援,也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投入了自己的情感,他们凝注在大救援坚毅的整体中不可分割。《三联生活周刊》的这份抗震救灾记录不是最早发表的,但却是一份努力用最高质量标准要求的全景式报道,它有助于我们永远记住灾后这悲痛的一周,同时也不忘这抗争的一周。

5月20日,《三联生活周刊》的第二批记者已经到达灾区,他们正在努力编辑《三联生活周刊》第二本“抗震救灾”专刊。“灾难之后对这场大救援的报道质量是对媒体最真实的检验。周刊会交给读者一份满意的答卷的。”朱伟对即将出版的周刊充满了信心。(王坤)
返回
 

关于我们 | 使用条款 | 支付帮助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合作加盟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汶水路480号1号楼103室 订阅网 邮编:200072
电话:+86(21)-51692208 传真:+86(21)-51685340 电子邮件:service@edingyue.com
Copyright © 2008-2022 订阅网 (上海订阅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互联网站备案:沪ICP备08021491号-1 |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沪批字第Y4771号